來源:中國疾控艾防中心時間:2024-12-15
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從根本上改變了HIV-1的感染過程,獲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感染者的預期壽命可以接近一般人群,但由于艾滋病病毒本身高速復制及復制過程中缺乏自我校對功能等原因,易發(fā)生基因突變產生耐藥。同時,在長期抗病毒治療藥物選擇性壓力作用下,艾滋病病毒耐藥突變幾率大大增加。在醫(yī)療資源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中,HIV耐藥性的流行率保持穩(wěn)定甚至下降,但在資源有限的環(huán)境中,HIV耐藥性的流行率正在上升。耐藥突變的產生和發(fā)展會影響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因此,及時進行耐藥檢測在艾滋病預防與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
HIV-1耐藥檢測的常用方法有兩種,分別是基因型和表型耐藥檢測?;蛐湍退幮詸z測是通過檢測HIV-1基因組中與耐藥性相關的基因突變來間接評判對抗病毒藥物的敏感性,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測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的優(yōu)點。表型耐藥檢測就是直接檢測病毒對藥物的敏感性,該方法是HIV-1耐藥檢測的金標準。
HIV-1基因型檢測是一種核酸擴增和測序檢測,目的是檢測HIV基因組中蛋白酶、逆轉錄酶和整合酶基因等靶向區(qū)域是否存在HIV耐藥突變。它還檢查艾滋病毒的多樣性并生成用于分子流行病學和進化研究的數(shù)據(jù)。HIV耐藥基因分型數(shù)據(jù)的解釋由臨床專家或借助HIV耐藥數(shù)據(jù)庫完成。HIV基因分型主要包括病毒核酸的提取和純化、靶基因的擴增和擴增子的測序。
HIV毒株的遺傳特征和耐藥性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亞型的具體特征對于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有效治療和疫苗的開發(fā)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存在兩種類型的HIV: HIV-1和HIV-2。HIV-2非常罕見,只存在于西非。HIV-1可分為M、O (Outlier)和N (non-M, non-O)三大類,而M占全球感染的97%左右,并進一步分為A、B、C、D、F、G、H、J和K亞群(圖1)。雜交病毒被稱為循環(huán)重組病毒(CRFs),當兩種類型的病毒株混合其遺傳物質時出現(xiàn)。世界上最流行的亞型是HIV-C,約占所有HIV感染的48%,主要分布在南非、印度和巴基斯坦。亞型A(包括CRF)是第二常見的群體,約占25%,主要發(fā)生在伊朗、俄羅斯和東非。然而,目前可用的耐藥預測算法主要是基于HIV-1毒株,實際上通常僅基于來自B亞型分離株的序列。B型毒株在歐洲和北美的HIV感染中占主導地位,然而,它們在全球范圍內僅占約11%的感染。
圖1 HIV型別及亞型
隨著臨床醫(yī)學不斷發(fā)展,臨床治療藥物不斷研發(fā)及應用,臨床針對抗病毒藥物作用機制的不斷深入,臨床HIV檢測手段會不斷增加,為了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治療服務,如今臨床尚無系統(tǒng)化的HIV耐藥性表型檢測,相信未來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可為耐藥性檢測提供更加便捷、經濟、高效的檢測手段,提高臨床檢測的競爭價值。
(中國疾控艾防中心 劉雨秋)